优乐园

几种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1-06-29
河道形式 ,有条件的河涌 (段) 应尽可能利用木桩 、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种植草坪或灌木,重新建立土壤、生物 、水体之间的生态关系
1. 建设生态护坡
对于河流来说应改变以直立石驳岸为主的河道形式,有条件的河涌 (段) 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 、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种植草坪或灌木,重新建立土壤 、生物、水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对于湖泊来说建设适当宽度的生态岸边缓冲地带 ,种植湿生植物也是控制面源污染的常用方法。岸边带是水- 陆之间的过渡和缓冲地带 ,是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岸边带对拦截径流中的固体颗粒,吸收营养盐,减少入河污染负荷有重要作用 。

2.种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和藻类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两大初级生产者。它与藻类竞争营养、光照和生态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还能分泌出某些尚不知的化感物质,直接干扰藻类的生长。水生植物的修复对富营养化水体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具有低投资,低能耗,有助于重建和恢复良好水生态系统等优点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水生植物净化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植物的根 、茎和叶吸收污染物 ,根、茎、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转化污染物。水生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 、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 。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其净化功能也存在差异。挺水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是依靠根。挺水植物的根能从底泥中吸收营养元素,降低底泥中营养物含量 ,并且可通过水流阻尼作用,使悬浮物沉降,并具有与其共生的生物群落共同净化水质的作用。挺水植物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生产快,产量高 ,种植适当的挺水植物也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

水生植物的恢复具有低耗、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特点。水生植物的恢复是湖库水生态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改良作用是通过吸附水体中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下光照条件 ,增加水体溶解氧以及吸收固定水体和底泥中氮 、磷等营养元素来实现的。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都是水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也是营养物质以及光能利用的竞争者 。水生植物和浮游藻类相比,个体大 、生命周期长,吸收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能力强。同时,水生植物可通过向水体中释放化感物质来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的恢复对整个湖库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4 种生态型的水生植物中 ,沉水植物的恢复与重建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恢复有效的措施之一 。在富营养化湖库中,栽种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后,同浮游藻类竞争营养物质以及所需的光热条件,同时分泌出抑藻物质 ,破坏藻类正常的生理代谢功能 ,迫使藻类死亡 ,抑制藻类水华发生沉水植物还能通过增加有效空间生态位 ,抑制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悬浮物,改善水下生境条件,为形成复杂的食物链提供食物 、场所和其他必需条件 。在恢复初期可考虑引入挺水植物以及漂浮植物,尤其将耐高营养盐浓度 、低透明度 、抗风浪能力高的种类作为先锋种 ,首先进行恢复种植,其成功的恢复可以为其他种类的生长创造条件,并逐步过渡到沉水植物的恢复 。

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道边的滩地上 、斜坡上,也可栽在盆 、缸及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涌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形成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水中植物以浮叶植物为主 ,根据当地实际种植水葫芦 、浮萍、荷花、睡莲等。有条件的河涌可在水底种植水草 ,它能吸收水底和水中的营养成分,并产生氧气增加水中溶解氧量。种植水生植物必须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搭配 ,使水生植物的覆盖率始终维持在合理水平。另外必须应用生态系统稳定化管理技术 ,定期收割水生植物 ,保持水生植物稳定的生物量 。

3 水中建湿地

目前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山及石油开采废水、农业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治理。与天然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相比,因为人工湿地部分采取了人为控制措施,从而优化了系统去除bod、cod、营养元素和细菌性污染物的性能。它不仅可以为昆虫和其他动物提供生境 ,也可以作为一种美学景观,而且可以大限度地进行水力条件的控制和湿地植物的管理 。对于一些郊区或者农村地带的水体,应尽可能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在人工湿地的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可以是当地品种,也可引进新品种,并且要在治污效果和景观效果上下工夫 。

人工湿地是一种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类似的环境,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的,也正是利用这三种作用的协同关系来进行废水的处理 。其构造可简述为:在一定长度的坡度填充选定级配的填料如石子 ,在填料表层土壤中种植一些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 (如芦苇) 构成一个湿地生态系统。在设计湿地处理系统时 ,应尽可能增加水流在其中流动的曲折性,以加快该系统的稳定性和处理能力。实际设计中,往往将湿地多级或附加一些处理 、后处理构筑物构成处理系统。

4 建设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主要是采用现代农艺等措施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床上 ,通过植物扎在水中的根系吸收大量的氮、磷和悬浮物等物质 ,对有机污染物起到促进降解的作用,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早的生物浮岛植物都是选用一些单纯具有净水功能的植物,经济效益和景观价值较低。现在,随着无土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浮岛上主要移栽蔬菜 、花卉或绿色植物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目前的生态浮床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浮床的种类也开始多样化,不是原来的单纯的种植陆生植物,很多水生植物,其中包括种植沉水植物在内的人工浮床已经有了应用。

人工浮床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1能净化水质 ;2能为微生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繁衍场所 ;3一些生物浮床可收获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收益;4美化了观赏、休闲的水域景观。从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角度,一般认为美人蕉 、水雍菜 、牛筋草、香蒲、芦苇、荻、水稻等植物作为浮床栽培植物是较合适的 ,并能对富营养化湖库的生态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

5 构建水生动物群落

从生物链的连接出发,在水流条件较好的河道放养鱼类和螺狮、蚌等底栖动物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密度,是恢复和维持健康水生态系统所必需的。放养时 ,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鱼性之间的搭配,如食草性的草鱼,食杂性的鲫鱼、扁鱼 ,食鱼性的乌青 、黑鱼,专门吃浮游生物的鲢鱼、鳙鱼等。底栖动物应积极投放河蚌 、螺蛔 、水鳖等。如果治理的富营养化水体作为城市主要的排洪通道,雨季时河道流量很大,因此在放养水生动物的河道,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水生动物随洪水流失 ,必要时可在河道断面上设网格。对于水流季节性变化不大的水体,汐方面的问题不必考虑。

在水体中适当放养蚌类、鱼类 、螺蜥等水生动物 ,有利于延长食物链,提高生物净化效果。蚌能不断滤水,将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滤食、转化。螺狮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并能分泌促絮疑物质,使水中的悬浮物质絮凝 ,作为其食物,使水变清。值得注意的是红鲤一般情况不宜投放,因为它会摄食螺蜥,影响螺蚬对水质的净化功能 。草鱼在水草发展未充分时也不宜投放,以免破坏水生植被 。水草恢复到一定的程度后还可以在水体中适时投放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和鲈鱼等肉食性鱼类,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调控底栖动物和其他鱼类数量的增长。还可在水面放养鸭子、鸳鸯等,即可调控水草和放养水生动物数量的增长,又能丰富水面的景观。

水生动物处于水体生态系统的营养级 ,其投放的种类和数量一定要仔细核实,否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净化效果 ,还会造成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类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造成水体净化能力的下降 。

6 微生物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在污染场所投加成品菌株或筛选驯化的现场菌株 ,迅速提高污染介质中的微生物浓度 ,在短期内提高污染物生物降解速率。其中投加的微生物可分为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困。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 ,它是一种由酵母菌 、放线菌 、乳酸菌、光合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经特殊方法培养而成的,在生长过程中能迅速分解污水中有机物 ,同时依靠相互间共生繁殖及协同作用,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繁殖 ,激活水中具有净化功能的水生生物。通过这些生物的结合效应 ,从而达到净化与恢复水体的目的。但是 ,微生物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尤其投加外来菌种可能造成与土著微生物间的生存竞争 ,从而影响受污水体中的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如果能筛选本地土著菌群或菌种并进行扩大繁殖 ,制成菌剂投放到需要净化的水体是好的方法。
XML地图